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外国语学院“向乡寻迹”社会实践团队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秋灵沟守备一师戍边纪念馆开展学习调研。

感悟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守备一师戍边纪念馆位于化德县秋灵沟内,为原北京军区守备一师驻地。团队成员通过纪念馆内陈列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图片、文物等珍贵资料充分了解到守备一师几代官兵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恶劣环境里,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扎根边疆、默默坚守,把荒山野岭建成了守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守卫着祖国的北大门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参观学习后,团队成员采访了当地村民师永老人。师永,于原部队驻扎时跟随部队官兵共同训练与生活,自2014年至2024年自愿担任守备一师戍边纪念馆管理员。团队成员针对守备一师于艰苦条件下敢于吃苦、坚韧不拔、勇于奉献、顽强战斗所凝练出的干枝梅品格、戍边纪念馆目前发展困难,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学习。同时,团队采访原守备三师退役老兵,深入了解了官兵守边御敌、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缅怀了官兵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历史事迹。同时,在《十五的月亮》诞生地,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歌曲的原型事迹,诞生在秋灵沟的《十五的月亮》,一如那漫山遍野盛开的干枝梅,色不衰,叶不落,枝不折,依旧传唱不衰。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大地,用内心感应红色精神,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将精心组织、积极协调,不断创新形式,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在乡村沃土展现青年担当,不断汇聚青年合力,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