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与语言应用研究”学术讲座(第33期)在知行楼513成功举办。本次报告邀请了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赵蔚婕作为主讲嘉宾,德语专业负责人刘萌担任主持人。
本次讲座聚焦于德语文学中的舞蹈,探索舞会书写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蕴。

讲座开始,赵蔚婕首先梳理了近代西方社会常见的舞蹈种类及其特征。而后,赵蔚婕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灰姑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创作背景等要素,进一步呈示舞蹈和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引导同学们思考舞蹈的文化功能、意义及其与文学书写的内在关联。讲座过程中,赵蔚婕不仅通过音像资料向同学们展现小舞步、英国舞和华尔兹等不同舞蹈的特点,更带领着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其中的一种舞蹈——华尔兹。通过亲身实践,体会舞蹈中的节奏、运动、人际距离与感情,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舞蹈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作品中舞蹈的功能和意义。
讲座最后,赵蔚婕与同学们分享了贝多芬和舞蹈的结缘,并解读了舞蹈对于人的生活的影响。赵老师指出,舞蹈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不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还能够与文学进行对话和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文学和舞蹈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共同传递着情感、故事、形象和意义。它们相互交融、互相启发,丰富了艺术的世界,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讨论环节,校内外师生就团体舞与独舞的文化内涵、近现代德语文学中舞蹈书写的演变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赵老师深入浅出的阐述,同学们不仅对文学中的舞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还有了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相关文学作品的动力。


本次学术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同学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强化创新意识,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同时也加强了我校师生对德语文学的理解,激起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