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黄河流域非遗展怎么走?”“匠人匠心云竞技线下总决赛在哪里进行?”“哪里能提供翻译服务?”这些都是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雏鹰志愿者每天不知道要回答多少遍的问题。截至10月27日,非博会展览、竞赛、论坛等全部议程落下帷幕,我校雏鹰志愿者为期六天的志愿服务任务也圆满结束。


同学们身穿“山青志愿者”蓝马甲,为博览会提供测温防控、注册签到、物资分发、嘉宾接待、板块引导、车站机场迎送等相关志愿服务。大家虽然岗位不同,但始终以热忱的态度履行着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志愿者有问必答,热情主动,细致入微,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热情和真诚,向八方来客展示山东青年学生的真挚和热情。雏鹰志愿者梁新怡说:“每一位‘小雏鹰’志愿者都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认真负责做好各自岗位工作,给嘉宾和工作人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像志愿者们出征宣誓时的口号一样——志愿服务,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志愿服务工作之余,雏鹰志愿者把握机遇,将博览会作为知识水平提升、素质能力拓展的第二课堂,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感受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探索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经过与承办单位、传承人充分的沟通和学习,10月24日,雏鹰志愿者在博览会主会场进行了一场微博直播。通过接力讲解的形式,将“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三大板块,“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河湟文化”四大文化以及总书记为之点赞的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一展示出来。这场志愿服务之外的直播项目,观看量近7000,受到了校内外关注和一致好评。同时,志愿者们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与非遗传承人展开交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及“非遗”博大精深的内涵,探索发挥专业优势做非遗文化弘扬者的路径。2018级应用德语专业崔存仓同学激动地说:“志愿服务过程中,我始终带着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始终怀揣对非遗的敬仰。在宣传册装袋工作中我了解到多彩且独特的非物质文明,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各具特色的行头开阔了我的眼界,不禁感慨华夏文明之悠久和璀璨。线下感悟、线上解说,这些活动能够让非遗不仅活在历史中,更活在时代下。这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教会我们不忘初心,带着文化自信砥砺前进。”



据悉,本届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政府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政府承办,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全面呈现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集中展示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展示和推介的重要平台。非博会筹委会、团市委、校团委、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大会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工作,力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为大会做好保障服务。经多方协商,采用了定向招募的方式,设初试和复试环节,重点考察志愿者申请人的仪表气质、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等。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最终确定了64名政治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青年学生,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组织进行核酸检测后进入培训、出征、服务等环节。志愿者中有青年企业家峰会、儒商大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经历的占20%,是一支“参与面广、代表性强、能力素质高”的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