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下,外国语学院按照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整体工作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2020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截至目前,有51支团队(个人)已开展户外实践,12人参加“青春引擎”实践育人项目,8人参加“青鸟计划”公益岗,9人参加“校县结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项目,一名优秀学生党员参加“先锋力行”党性教育项目,30余名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同时,学院吹响了“阅读行走,知行合一”集结号,鼓励全体学生以各种形式开展实践锻炼,扩大覆盖面,力争实现社会实践参与率100%的目标。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将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纳入学院整体规划,通过完善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价值引领,凸显理想信念教育。
坚决贯彻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实践育人理念厚植到人才培养目标中。通过将学生实践行动学分化,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以来,有效改变了活动“精英化”和少数人参与的状况,也为结合外语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规范必修和选修项目的实施要求及认定方式,提升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


优化实践板块设计,加强实践项目管理。学院领导班子加强统筹,积极构建“大实践”格局,系统设计了通识实践专项、就业引领专项和学生党支部“领航计划”专项(在筹)三个板块,规范实践立项、管理及考核。通识实践专项面向低年级学生群体,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队,通过国情调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多走多看,常思深悟;就业引领专项面向高年级学生群体,鼓励以专业为单位组队,集中到各类专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调研实践,倡导学生在择业就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领航计划”专项面向学生党员群体,鼓励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组队,强化与地方基层或企业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互学互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外国语学院充分挖掘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面实践育人资源;充分调动学院学科优势,通过和地方签署共建协议、明确职责任务、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实践课程等途径,创新实践教育载体和方式,精心建设一批机制完善、效果突出的典型基地,打造志愿服务、外语支教、社区帮扶、社会关爱、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目前,已与潍坊、夏津、滕州、肥城等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确定长期合作关系。


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把校园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号召学生深入基层、深入行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推动学生价值引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术志趣,树立在新时代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远大理想和使命认同。